“对话一把手·京津冀协同”系列访谈: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2)

2016-07-19 14:25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持人(聂一菁):您说到这样一个目标让我们充满了期待,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体通过哪些步骤来实现?

张伯旭:按国家部委和三地共同的战略研究,我们将按三条主线开展工作:第一,产业对接;第二,共建园区;第三,实现京津冀区域内的联网智能制造。

主持人(聂一菁):这三条主线:产业对接、共建园区、联网智能制造。我们一个个来说,先来说产业对接是怎么来做呢?

张伯旭:北京的优势大家都知道,是科技研发。我们有很多原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北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多开展创造性的、创新性的工作。河北、天津有巨大的空间、成本和能源优势,生产环节,特别是大制造的环节,可以放到这些区域内,形成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合的格局。

主持人(聂一菁):您说到产业对接,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经信委3-1

张伯旭:有很多。比如说北京三元属于奶制品产业,这个产业既是满足区域生活需要,本身发展也需要更大空间,三元新工厂布局到河北新乐,现在已经投产,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高歌):产业对接刚才我们听到的事例,能够明显感觉到,它是一种优势的互补。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园区共建。不久前,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河北省的一个园区当中,我们也去现场看一看。

解说词:对于信息时代而言,云计算就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每分每秒,互联网上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会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起来,以供随时调用。在北京,目前有约35万台服务器,然而随着数据存储量增多,以及服务器的更新换代,未来三年内的服务器需求,将增加到约100万台,远远超出北京的承载能力。未来,越来越多的数据将要存放在哪里?眼前的厂房位于河北省张北县,是张北云联数据中心的一期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正在进行服务器安装。建成后,将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提供数据库服务。

张北云联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层,是我们数据中心的一层的一个立面,里面主要是做了一些数据中心的配套服务的一些设备,总共有13000平米,单层在6500平米的一个面积上面,放了将近2万台服务器。

解说词:一台服务器加上虚拟机,就能拥有相当于约20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可以支撑若干个游戏公司或者APP公司的运行。而张北的云计算基地,建设规模则达到150万台服务器,打造中国数坝,这是北京和张北共同的目标。

李鹏:在这个协同的过程中,张北和北京,包括张家口、北京,首先是生态和交通的协同。在这个基础上,产业的协同应该找到突破点,这对未来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水平,包括协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持人(高歌):其实说到云,老百姓一定都不陌生,您现在打开手机,上面就有云上传,云存储各种各样的一些高科技的方式,真是一个高科技。可是说到高科技,咱北京是有品牌的呀。

主持人(聂一菁):对,而且我们觉得,好像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应该是在我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来生产或者研发的。为什么会想到,放到这么远的张北地区来进行研发?

张伯旭:云基地最早就诞生在北京,在海淀、亦庄都做的很好。但云基地做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考虑到它的行业特点,我们把它放到了河北张北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全年的平均气温只有2.6度,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冷箱。还有它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充足,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北京支持张北建立云基地,落地了很多的项目,现在投资超过800亿。同时,云基地也不受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光纤直接服务于北京,服务于全国。

主持人(聂一菁):我们再来聊第三个方面,就是京津冀的联网智能制造,这个概念应该怎么理解?

张伯旭: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各种工艺和制造过程的全面升级。这里核心的是智能制造,就是把不在一地的工厂,包括研发制造以及销售和服务环节,全部用网络连起来。京津冀协同正好可以用这一个技术的优势。

主持人(高歌):可能在空间上原本是有距离的,但是通过网络的一些手段就变得距离更近了,联系更紧密了。

张伯旭:对,通过网络可以说是实现了零距离,在不同的地方的机器可以协同作业。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