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365个故事》之乡土行

2016-07-20 14: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69岁的退休图书编辑王小平,10年前因为参加了一次乡土教材的志愿者活动,从一个配角变为主角。在湖南湘西、在云南拉市海、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王小平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山山水水,采集本地的乡土文化,招集本地的文化精英,一共编辑出版了9本乡土教材和辅助教学书籍,免费发放给这里的孩子们。王小平希望这些被人遗忘了的乡土知识,能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家乡的美丽。

《乡土行》编导手记

编导:尹谦

按:2016年6月11日,坐在茂县职业技术学校大礼堂发言席的王小平,穿了一袭深蓝色的礼服,脸上笑开了花,今天对她来说是个大日子。

上午9点,礼堂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30多位,关心乡土教材建设的领路人和践行者,在他们的翘首期盼之下,“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拉开了帷幕。此时,距离上一次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了7年之久,对于69岁的王小平而言,这七年甘苦自知。

一年前的采访手记:

“我从来都不孤单,就是力量小了点。”王小平想了一想,说到:“编一本乡土教材的经费要40万。现在(注:2015年)已经是8月了中旬了,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筹款已经到位,启动编写工作了。今年的筹款还没有眉目。”

王小平所在的天下溪教育咨询机构,是一个很草根的NGO机构。他们没有直接筹款的渠道,只能依靠向各个基金会投递项目计划书,从相关基金会获得一部分资金来源。

一位做公益事业的业内人士告诉我:“王小平老师做了十年了,做出了很多成绩,是乡土教材领域里面的领军人物。然而,这十年来,依旧是单枪匹马。”

2009年的夏天,王小平在湖南凤凰县主持召开了第三届乡土教材研讨会。她说:“这原本是一个年会,一直想开第四届,因为经费的原因,却一直没有开起来……”她希望今年能把第四届研讨会组织起来,开好。

去阿坝

从2009年开始,王小平把乡土教材的事业带到了川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到现在,她平均一年要往返阿坝州四趟,最多的一年走了七次。如果在雨季,王小平进阿坝州就变得有些危险了。“雨季的时候,这边遇见泥石流是经常的事,一次因为去茂县的路基坍塌,我在成都一等就是四天,没有车进去。”王小平说道。

“每次去阿坝,我都在成都停上一天。时间富余的话,我都会去拜访那些支持过乡土教材的友人。”王小平翻开一本刚刚印刷好的教材——《我的草原我的家》,指着里面的图片告诉我:“这些照片都是四川摄影家协会的朋友给我提供的。”

跟随王小平穿行在阿坝州的茂县、理县、红原县、马尔康,可以观察到川西高原多样的地貌特征,在这一带分布居住着嘉绒藏族、安多藏族、以及全国最大的羌族聚集区。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交通基础条件发展比较滞后,客观上保护了这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我走到哪里都要去逛一逛集市,跟老乡聊天。”王小平告诉我,在乡土教材中,手工艺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一次,她在茂县的一个集市上看到极其美丽的羌绣。然而,在当地人看来这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我就是要把这些熟视无睹的东西鲜活起来,焕发出文化的意义。”王小平说。

乡土教材

在王小平看来,乡土教材的核心功能就是说明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我希望山村里面的孩子,能叫出身边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的名字。我希望通过乡土教材,重新唤起他们的自我认同。只有在文化上自信了,他们以后进入大城市就不会自卑了。”王小平说。

十年前,王小平和出版界的几位同仁,一起做了一个乡村图书馆项目。“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乡土教材。”王小平说道:“本来我是去做志愿者的,结果后来人都散了,我成了主事的。”

十年,王小平以每年出一本教材的进度,做过云南地区、湖南湘西、四川阿坝、青海地区、东北等地的乡土教材,行程达几十万里。“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个人。”王小平笑了笑,说道:“大部分时间是我一个在做这些事,因为雇不起专职的助理。”

 爱玩的“中年人”

王小平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太太,尽管她已经69岁了。王小平说:“人类寿命已经大大增长了,按照国际上最新的分类法,我这个岁数正当年,正是干事儿的时候。”

2014年,她跟9个好友,分乘四辆车,从北京自驾出发去欧洲,历时70多天,穿梭19个国家。“我要抓紧时间把教材的事情做好,做扎实。要不我就没时间出去玩了。”王小平一边翻着相册,一边说:“趁着还走得动,我要到处走走。”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