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十五周年:48%受访者认为美国现在更不安全(2)

2016-09-12 10:0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年6月的一天,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收到了美国中情局(CIA)前职员斯诺登提供的两份资料,并将其公布——“9·11”所衍生的惊天秘密,由此曝光在全球公众面前。

这,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为“棱镜”的大规模监控项目。过去6年间,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全美国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哗然,从美国出走的斯诺登也一夜“成名”,几经辗转,最终在俄获得庇护。是英雄,还是叛徒?美国人对他,情感复杂。

在“反恐”的名义下,2004 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建立了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STELLARWIND)监视计划。

“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MAINWAY)、“码头”(MARINA)和“核子”(NUCLEON),这些都只是项目的代号,具体名称及含义仍属美国国家机密。

小布什及其继任者奥巴马不断扩充着这些监视项目的内涵及范围。尽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事实上,四大情报搜集计划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某种程度而言,几乎可触及每一个美国家庭。

“棱镜”计划曝光给美国带来的内外压力巨大,所引发的冲击波在短期内也难以平息。拉美和欧盟国家领导人集体发难,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用“完全不可接受”等罕见强硬的措辞,表达了被“传统盟友”监听的愤怒。巴西总统则在有关美国情报机构监控她与助手的通讯新闻曝出后,选择通过推迟国事访问表达抗议。

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声骤然加剧。而这起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脱胎于一桩与“9·11”关联密切的法案。

【代价巨大的法案】

3911纪念仪式

911纪念仪式

15年前,突如其来的恐怖,如一个无形中被开启的电动开关,让没有一丝防备的美国社会为之战栗的同时,也猝然拉开了反恐大幕。

对美国政府来说,最大的震动在于:策划袭击的恐怖分子是以合法的身份来到美国、学开飞机、用普通电话和普通网络电子邮件联络,最终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这次恐怖袭击的。

美国痛定思痛,决定不能坐以待毙,要防患于未然。于是,美国国会进行了大规模立法来支持反恐行动——《爱国者法案》由此诞生。

这个以防止恐怖主义为目的,扩张美国警察机关权限的法案,极具争议性。根据法案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等,它极大地增强了联邦政府搜集和分析美国民众私人信息的权力。

15年来,以宪政体系、民权和自由为代价,它将美国社会带入了一个“以安全之名限制自由”的时代。然而,美国和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安全。

如今的恐怖袭击早已不同于往日,恐怖思想以网络为桥梁,渗透在各个角落。不需长期准备,不需大肆招兵买马,神不知鬼不觉地培养本土“独狼”,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搞突袭,已逐渐成为恐怖主义新的特质之一。

本·拉登死了,新的、更为凶残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却在中东乱局中坐大,非洲、中东和南亚都有极端势力活动,且近年来,科罗拉多州《蝙蝠侠》首映式枪击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奥兰多枪击案……一桩桩由本土恐怖主义滋生的血案,让美国人害怕,那个漫画中犯罪猖獗的哥谭市,是否已成现实?

美国事件调查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托马斯·基恩说:“我们没有取得反恐胜利,而是处于僵局。”

责任编辑:央倩(QV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