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365个故事》之生物统计

2017-01-24 15:44

打印 放大 缩小

生物统计学博士俞章盛旅居美国15年,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让自己所学为国内的医疗科研发挥作用,他以生命科学院、数学学院双聘教授身份入职上海交通大学。

目前,俞教授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开展肝癌精准医学和电子医疗病历大数据方法研究。他计划把国外生物统计学科的架构引进来,搭建出适合培养高水平生物统计人才的学科体系,为我国的医疗科研事业服务。

《生物统计》编导手记

隗永红

笔挺的西装,清瘦的脸庞,说着一口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俞章盛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

“我的工作主要是和数据打交道,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对我而言,这些数据都是鲜活的。”说起自己的专业,俞教授很是兴奋。

2015年10月,俞章盛以生命科学院、数学学院双聘教授身份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5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具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职位。

“数据背后隐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你像病人的血压、心脏跳动、还有病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在数据里反映出来,所以这些数据对我而言,不是12345,而是病人的疾病和痛苦,还有喜怒哀乐”。

生物统计是把统计学运用于生物实验设计、分析的复合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这个学科对医疗、生物等领域十分重要,但如何发展却迷雾重重。

在国外求学和工作期间,俞章盛共发表医学期刊论文50余篇;发展了可用于癌症数据建模的相关性生存分析方法。针对癌症研究中常见的复发事件数据,建立时变系数模型,揭示传统分析方法未能发现的医学结论;发展在生存分析和纵向数据的联合模型中的变量选择方法,为癌症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

2015年,俞章盛决定回国。他的朋友非常惊讶,因为回国意味着放弃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全职终身教授身份,放弃稳定优越的生活,在差别极大的科研环境里从零开始。

“咱们中国的医疗行业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生物统计是一个可以促进临床科研,或转化医学的重要工具。在医疗大数据时代,精准医学的发展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我的所学正好有用武之地。”俞章盛解答。

回国一年多以来,俞教授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开展肝癌精准医学和电子医疗病历大数据方法的研究。作为研究设计、数据处理和建模的课题组负责人,俞教授与国内几个最大的肝癌手术医院合作开展基于基因、蛋白质等组学信息的肝癌精准医学研究。他希望通过基因及其它信息为病人寻找更精准的治疗手段,延长病人的无癌、无转移生存时间。

对于未来,俞章盛不仅希望能尽快出研究成果,更希望把国外生物统计学科的架构引进来,搭建出一个适合培养高水平生物统计人才的学科体系,让生物统计真正地为国内的医疗科研和全民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央倩(QV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