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妻子许鹿希33年不愿搬家,因为…… | 共和国记忆

2019-10-30 16:35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打印 放大 缩小



第三集 

邓稼先:绝密的28年背后

邓稼先:绝密的28年背后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00:0013:13

1964年10月16号下午3点,在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也印发了号外。当人们闻讯涌上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时刻,北京西郊一间普通公寓里,36岁的许鹿希还不能确认,这样震惊世界的消息,和自己的丈夫邓稼先有着怎样的关系。

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在北京结婚 

她后来回忆,过了好多天,父亲许德珩拿着报纸,指着上面“中国原子弹成功试爆”的消息,问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谁这么有本事把中国的原子弹都搞出来了?”严济慈笑着说:“这要问你的女婿啊!”这时许鹿希才得知,邓稼先真的是在搞原子弹。

1950年8月,摄于美国普渡大学,26岁的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是国学大师。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

“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许两家是世交。邓稼先与许鹿希1953年在家人们的祝福下结为夫妻。此时,邓稼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副研究员,许鹿希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们像所有的小夫妻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

许鹿希:“那时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很小,许多词还不能连得很长的时候,他就教他: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极端好爸爸…… 他给加了一长串(形容词)。”

邓稼先喜欢把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带着他们兜风,工作虽然忙,但一有时间就会陪孩子们玩。许鹿希有时候觉得邓稼先自己看起来也像个孩子。

许鹿希:“他性格非常活泼,非常的随和,而且非常爱玩。我儿子平平天黑以后,就拿个手电,跟着一帮小朋友,到墙根儿上,把砖头一翻过来,底下就有蛐蛐,逮蛐蛐。邓稼先一看小孩去逮蛐蛐,他也去,他还教他……”

1958年 邓稼先一家四口合影

人生的转折在不经意间到来。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绝密的任务。许鹿希记得,那天晚上,邓稼先失眠了。

许鹿希:“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我问干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去干什么?不能说。我说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号码给我,我给你写信。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他说这个家以后都靠你了,他说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他这句话说得非常坚决,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1967年邓稼先(右二)在新疆核试验厂区,地面为枯干千年的树木

唯有一次,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气了

后来的一些报道,曾用28年“杳无音信”来形容邓稼先从事原子弹研制后的家庭生活,这并不准确。28年里,邓稼先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青海和四川的研制基地,但偶尔需要回北京汇报工作时,他会回到北京西郊的家里,和妻儿短暂团聚——用邓稼先的话说,是“回北京出差来了”。许鹿希从事的是神经解剖学,她是博士生导师,自己的科研任务很重,还要照顾老人、孩子。但她在邓稼先面前,从不提自己的辛苦,全力支持丈夫。唯有一次,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气了!

1979年邓稼先(左)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

那是70年代末,在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氢弹,降落伞却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现场指挥的邓稼先不顾大家的阻拦,决定进入预定的沙漠爆心去找那枚核弹。作为科学家,他当然知道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一颗核弹头花了国家多少钱!作为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心里没有自己,只有责任。

许鹿希:“当时是防化兵没找着(弹头),邓稼先亲自去找。到今天你去问别人,人家还在反对,说是邓稼先根本不该去找,说科学家自己去趟那个弹坑是不明智的,可是邓稼先这个人,必定会去!”

几天后的身体检查中,许鹿希知道了,邓稼先的尿液里查出了很强的放射性,白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

这一次,许鹿希真的发火了!身为医生,她知道身体受了这样大剂量的辐射已不可逆,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邓稼先能离开工作岗位,休息一段时间!

许鹿希:“后来他不听我的话,马上要走,要回去!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他们在突破中子弹,非常需要他,所以我只好放他回去。”

邓稼先最终没有答应妻子的请求,他选择回到梓潼的大山里,回到核武器研制基地。1985年,邓稼先亲自指挥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后,终于回到北京,在解放军301医院的病房里和妻儿再次团聚,此时他已是直肠癌晚期。28年后,中央军委决定对他的事迹解密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他的事迹解密,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这篇通讯,人们这才知道他的名字。

1986年7月17号邓稼先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病房中,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

1986年7月,邓稼先在病房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十二天后,与世长辞,享年62岁。

许鹿希:“所以他在病情非常重,癌症扩散的时候,就是拼了命,在他去世前三个月,1986年4月,才把建议书写好。”

邓稼先去世前,曾忍着身体的剧痛,和同事于敏一起递交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此后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正是按照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在日后达到可实验室模拟水平。 “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你就来看看我吧,到我的坟前来看看我”

游泽华是邓稼先生前的警卫员,当年邓稼先口中的小游如今已是头发花白。游泽华常常回忆起邓稼先做完第二次手术后的一个下午,他们一起去了一趟王府井外文书店,随后邓稼先突然提议,到天安门走一走。

游泽华:“我们先到书店,他看了一会书。我都不晓得他要去那个地方,他说我们到天安门广场去,他说我想去看看。那天天气好,人很多……”

游泽华记得,他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坐了下来。邓稼先看着他问,等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你多大了?小游回答,86岁。邓稼先笑着说:“那到时候,你这个86岁的老人家可别忘了来看看我,给我说说国家的变化。”然后他马上又改口说:“不用等到100周年,50周年的时候,你就来看看我吧,到我的坟前来看看我。”如果邓稼先还活着,今年95岁。邓稼先的两个子女,女儿邓志典定居国外从事医学工作,儿子邓志平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他们几乎没有公开接受过媒体采访,一家三代人唯一的公开“露面”,可能就是2015年出版的一本《邓稼先传》。在这本书的封面上,邓稼先黑白照片下,并列写着作者许鹿希、邓志典、邓志平和邓稼先未曾谋面的孙子的名字。一家三代以这样的方式照了一张“全家福”。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出版《邓稼先传》 许鹿希近几年已很少出门,家里推选了许鹿希的侄子许进做对外“联络人”。

许进:“我的表哥他不愿意出来出头露面做这些事情,我表哥不是军人,他原来在电子部的研究所(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

如今60岁的许进和56岁的游泽华经常保持联系,有时还会一起回到梓潼“两弹城”里的“邓稼先旧居”,他们都在自己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邓稼先的事迹宣讲中。在绵阳市人民公园,他们曾一同出席邓稼先铜像落成仪式。如今绵阳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离家前父母会带着孩子到邓稼先像前拍张合影,作为一种标志,鼓励年轻人在学业上攀登高峰。 

许进和游泽华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时,一起来到北京八宝山邓稼先墓前,他们一前一后站立着,擦拭着骨灰盒上的尘土,游泽华没有忘记他和邓稼先的约定:

游泽华:“邓老我来看你来了,你现在还好吧,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四川你工作的地方,每天很多孩子们去看你,孩子们都以你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

邓稼先和许鹿希

许鹿希:人生的33年+33年+……邓稼先去世时,许鹿希58岁,如今她已经91岁高龄了。她和邓稼先结婚33年,此后她守在他们的老房子里,到今年也正好33年了。这栋50年代建的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上下二楼已越来越不方便,但许鹿希却坚持不搬家。只有60多平米的屋里,一切家具、摆设尽力保持着邓稼先在世时的原貌:那对70年代买来的沙发,上面铺着一层又一层的垫子,因为弹簧已经老得快失效了;书桌上一部大红色、老式的拨盘电话机早已不用,但还是摆放在原来的位置,和屋子里很多邓稼先不同时期的照片一样,被套上了透明的塑料袋,每个袋子里都有一张许鹿希用毛笔写下的纸条:“邓稼先使用过”,许鹿希希望这一切都可以一直留存下去……

在新中国70年披荆斩棘、奇迹般前行的历史深处,镌刻着许多闪光的名字: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邓稼先、吴运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功勋,共和国会永远铭记,人民会永远铭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共和国记忆》,选取他们中的五位,探访他们的家人、战友,从他们普通却注定并不平凡的人生,去感知英雄的精神传承。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