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中央就“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在北京海淀调研

2019-09-06 14:58

打印 放大 缩小

9月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一行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进行走访调研。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亚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安学军、海淀区政协主席刘勇、海淀区政府副区长张若冰、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劲涛、副主任赵成芳等陪同调研。

据了解,此次调研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医养结合)、慢性病防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方面的情况。

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绍波从医院基本概况、分级诊疗、医养结合、慢性病防控等方面介绍了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据介绍,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北京市首批医保定点医疗单位,北京市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北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基地。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201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内居民、学校、功能单位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等服务。

中心建筑面积5234平方米,辖区常住人口100298人,现有职工176人,其中医技人员148人、全科医师33人,高级职称23人,成立了16支家庭医生团队,配备家医助理16名。设有病房和全科、中医科、妇科、康复科、口腔科、针灸科、眼科、预防保健科以及B超、心电图、化验室等相关辅助科室,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诊疗服务时间8:00-20:00 ,提供延时服务和节假日门诊。

中心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责任制管理。中心与医联体合作单位世纪坛医院、人民医院、西苑医院开展了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等合作,定期有世纪坛医院的专家来出诊,同时与世纪坛医院开通了影像远程诊断系统,实现了远程会诊,更好地为百姓搭建起就医的绿色通道。

中心开辟了中医综合诊疗区,设立经方门诊,积极引进专家,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心先后有两名医生分别成为了市级、区级中医传承人,中医科、针灸科的患者络绎不绝,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2013年开始,中心免费为8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了集家庭医生服务、“999”急救、生活服务及普通电话功能为一体的“一键式”电话,24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中心是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各类老人的医养服务需求,以“1+1+N”的模式,会同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初步建立政府引导搭台、社会机构承办、医疗机构保障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成为辖区老年人真正专业、贴心的健康管家。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与辖区内的养老驿站对接,定期到养老驿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巡诊服务。中心对部分床位进行了专业的适老化改造,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住院治疗、重症康复以及失能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获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近年来,海淀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提供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落脚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内涵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区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2所。2018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1081.4万人次,同比上升11.65%。截至2019年6月,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550.85万人次,同比上升9.1%。

我们通过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稳步提升海淀社区卫生整体服务水平,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奠定了有力基础。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建立“专家管理、行政支持”的质控模式,制定适合我区医疗机构发展的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改进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程序和标准,落实工作职责,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专业及病种。在年底考核中将基本医疗的分值加大,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基本医疗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联体内涵建设。一是建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9医院)为核心的六个区域综合医联体,以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市老年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4医院(原解放军第261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为核心的口腔、老年康复、中医、精神卫生和肿瘤防治五个专科医联体。共有88家医疗机构参加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联体。2018年,核心医院共计派出专家9230人次到成员单位坐诊,诊治患者近10万人次; 派出带教老师1398人次;开展业务培训395人次,参加培训14500余人次;接受成员单位185人次进修。成员单位向核心医院上转患者23160人次,核心医院下转患者2519人次。二是依托医联体核心医院提升基层业务能力,成立了400支三级医院专家领衔的家庭医生团队,提高家医团队服务能力,畅通转诊通道。三是依托医联体核心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岗位练兵。利用三级医院的专业能力,为基层医疗机构常态开展岗位练兵,提高基层业务水平。四是在医联体平台建设中,推进医疗业务数据互通共享。重点推进了所有区属社区中心与海淀医院在电子病历、放射等影像数据的互通共享,跨机构调阅患者信息、查询健康档案,其中16家机构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超声、心电等诊疗信息共享。五是实现医联体药品供应链平台全部上线,试点虚拟药房西药模块功能,优化系统和业务流程。虚拟药房项目获得“2018年度中国网信事业(智慧医疗)创新驱动示范项目称号”。现已在17家部署了虚拟药房,在5 家中心3个站开展中药代煎、处方外派及送药服务,全年代煎药4.356万份。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一是加大激励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发放年度核增专项绩效工资。二是充分利用区内社区卫生“十、百、千”人才资源,建立海淀区社区卫生质量控制组,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实时、有效的业务指导。区内现有5名“十百千”首席专家,28名健康管理专家和270名业务骨干。三是返聘退休专家。2018年,返聘121名包括北京友谊医院、西苑医院、世纪坛医院等知名退休医学专家。通过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出诊和带教工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水平的诊疗服务。四是加大专业人员实训力度。建成区级实训基地1家,1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实训室,可提供心肺复苏模拟人、全科训练模拟人、护理训练模拟人、模拟心肺听诊系统、带教学模式的便携式心电监护、除颤仪等设备。五是开展第三届社区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全区50家中心、43家站的550名卫生技术人员参赛。

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协调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卫生计生委协同区发改委、人力社保局、财政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海淀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建立了由主管区长牵头,各相关委办局、各街镇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各街镇层面,建立了由主管主任牵头,各居(村)委会参加的组织机构。二是加大宣传,提高居民认同感。向居民家庭发放“致海淀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家庭医生团队联系卡;在区城市管理委所属6块大型公共宣传屏幕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各网站陆续开展宣传;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发布了8期家庭医生签约相关信息。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签约服务积极性。四是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签约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了《海淀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督导检查工作方案》、《海淀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明确了签约数量和签约质量考核标准。五是继续深化全科签约预约诊疗模式,强化医患固定,医护协同。全面落实“四个一”签约服务,利用“家医签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增进医患互动、提升居民获得感。

开展“一键式”家庭医生服务。通过有效利用海淀区的科技创新优势,为辖区内80岁以上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一键式服务,搭建“一键式”互动平台,解决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惠及5.4万户家庭、5.8万户籍人口,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健康管理需求和突发疾病后的急救需求。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专业技术岗位新型用人机制。为每个区属机构家医团队配备1名家医助理,共配备290名家医助理,有效减轻家医团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家医服务效率及质量。

开展家医服务包改革工作。海淀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由诊疗服务转变为健康服务改革,探索建立家医服务包工作平台的路径,利用新技术协助家医团队为重点人群提供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实时监测统计家庭医生服务的工作数量和管控服务质量,促进精细化管理,及时有效调配家庭医生服务资源。促进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个环节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服务与管理效率,建立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陈宏旭(QV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