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楷模④】飞机远程诊断“中国制造”奠基人 刘宇辉的故事

2019-01-03 16:57 国资小新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8年12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第三届“央企楷模”,经推荐遴选,中国航天科技孙泽洲、兵器工业集团邹汝平、中国华电艾尔肯·买买提、南航集团刘宇辉、中国建材彭寿、中国中铁王杜娟(女)等6名个人,中国石油亚马尔项目团队、中国三峡集团三峡电厂精益生产管理团队、中国远洋海运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团队、招商局集团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管理团队等4个集体荣获第三届“央企楷模”荣誉称号。

今天,小新为大家带来南航集团刘宇辉的故事——

16:19

▲刘宇辉事迹视频

他能听懂飞机说的“话”

——飞机远程诊断“中国制造”奠基人

刘宇辉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是什么“黑科技”让国产大飞机C919团队慕名前来取经、点赞!

是什么“黑科技”打破多年来飞机制造原厂技术垄断,使中国民航在飞机大数据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是他们,秉持“持续创新”理念,用18年潜心研发,使南航机务工程师对飞机的“远程诊断”、“悬空诊脉”技术成为现实。

早在2000年,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刚刚问世。实时监控一架飞机的健康状况,一小时就要20美金,按照一架飞机一天飞行10小时计算,100架飞机,一天就需要2万美金费用,而这仅是使用权,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飞机制造原厂手中。这让南航人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实现民航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要走“技术独立、自主研发”这条路!

听!飞机在空中说话

“绿色代表飞机在地面健康状况良好,蓝色代表飞机在空中健康状况良好,黄色代表飞机出现了警告信息。”

站在南航机务维修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刘宇辉说:“凡是在屏幕内显示的飞机,我们都能通过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直观地看到它的‘健康情况’”。

刘宇辉是这套“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的研发者。当时中国民航的飞机都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等飞机落地后才开始进行检查和维护,不仅耗时耗力,对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数据也无法监控。

“当听到‘飞机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时,我们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刘宇辉的研发故事,也就是在2000年第一次看到飞机制造原厂留下的两张“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宣传单开始了。

用1000天找到了“译码本”

万事开头难!在17年前,连电脑都还未普及,飞机飞行数据的传输和应用对当时的中国民航来说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这些都让研发之路显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

为了找到入门诀窍,刘宇辉翻烂了一本本厚重的与飞机数据相关的原厂手册和几乎所有原版飞行数据链资料,想要从中破解“飞机语言”与人类语言所对应的“译码规则”,建立起系统初始模型,而这一翻就是三年。

三年间,刘宇辉及其团队还经常穿插在飞机可靠性、发动机性能、工程支援的现场,与经验丰富的机务工程师们一起实践故障排除,从中研究飞机数据的传输原理。

终于,2003年以南航波音777为原型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上线了。

这意味着,发动机性能监控的工程师和飞行员再也不用每日大量地人工录入数据,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就可以自动获取飞机的飞行状态和故障信息。实现了飞机在空中,实时传送飞行数据给地面的机务工程师们,工程师通过这些数据就能够及时掌握飞机的健康状态,极大提升了南航飞机的安全运行水平。

万米高空的飞机不再是一座孤岛

波音777“远诊”模块的投产无疑是开创性的进展,然而对刘宇辉团队来说,后续机型的远程诊断系统开发,并没有因此“顺理成章”。

“远诊”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引入一个新的机型,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开发,而即使对同一种机型而言,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更新,升级开发的工作就得继续下去。

2004年,为了解决波音747飞机数据频繁掉包的问题,刘宇辉和他的团队在半年时间里,往返飞机执管基地深圳十多次。时值盛夏,机库温度高达40几度,刘宇辉和兄弟们就蹲在没有空调的飞机驾驶舱和电子舱中调试设备,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衣服全部湿透了,汗一直流到裤脚。

2006年4月19日,具有南航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这也是南航获得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属国内首创。

“长征路”开了头,更要继续走下去

2010年,中国商飞公司先后派送了10余名工程师到刘宇辉的团队学习取经,团队成员毫无保留的将系统的知识分享给商飞的年轻工程师们。

2016年,秉承“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鼓励并发扬机务“工匠精神”,公司为刘宇辉团队设立了“刘宇辉创新工作室”。目前,这支团队的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正在或已经提交申请;多个OEM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正在孵化;与商飞的“创新工作室”联建也在互动中,他们以坚毅和专注的精神致力于“机载信息技术与飞行大数据应用”的研究,在持续创新的道路上,创造着一个个的不可能。

刘宇辉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我感到欣慰和骄傲,因为飞机制造商的技术封锁到今天还在延续,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突破,真正走出一条属于央企人的自主研发、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