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共话三农】从弱变强 民营企业发展正走向更广阔舞台

2018-12-20 17:04 中央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央视网消息: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解决温饱”到“满足新期待”,一次又一次创造着“人间奇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批嗅觉敏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纷纷下海,踏上创业的征程,农民吴建华就是这股“下海潮”中的一员。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吴建华的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如今,经济全球化让像吴建华一样的农民企业家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看准市场 激流勇进就能淘来一桶金

吴建华出生在中国丝绸第一镇——盛泽镇,“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形容的就是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物质匮乏,吴建华爷爷传给他的一件丝绸衬衫,给了他最初的时尚启蒙。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农民创业者让中国丝绸时尚全球

20世纪90年代初,盛泽镇只有几家国营丝绸厂,吴建华就在其中的一家国营厂工作。对于农村出身的吴建华来说,这份工作已经是最好的安排。然而,就在五年后,1992年中国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吴建华选择下海经商,做起了丝绸贸易。

随着社会发展,2000年前后,便宜耐用的化纤成为主流,真丝绸产业遭到剧烈冲击,行业调整。吴建华瞄准当时大厂不愿做,小厂做不了的素绸缎,开了一家丝绸工厂。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农民创业者让中国丝绸时尚全球

吴建华说:“因为素绸缎相对来说,它对原料的要求比较高,对工人织造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常规的产品里面它算比较麻烦的。但是在我们盛泽镇这个地方,做素绸缎它有传统的技术优势。”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敢下海的人,就能淘来一桶金。新世纪临近,国企改制拉开序幕,这更是鼓励了民营企业家发展生产的决心,吴建华趁机兼并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丝织厂,生意越做越大。

改进技术 创立品牌让中国丝绸时尚全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开始全方位融入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提供全球大部分的高端丝绸面料,但大多有产品无品牌。像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2008年之前的他,对品牌这个词还很陌生。直到一次法国之行,他才感受到品牌的威力。

当时吴建华参加法国的一个面料展,无意中看到一款售价50欧元的面料,但这款面料出自吴建华的织造厂。两个月之前以52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韩国人。造成同一款面料十倍差价的是“品牌”,这让吴建华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农民创业者让中国丝绸时尚全球

近万根蚕丝,各种花纹经过手艺人的巧妙编排,在一人多高的织机上,由两个人配合完成……这是宋锦织造的场景。吴建华第一次见到宋锦就被它的精美绝伦吸引,但由于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落后,宋锦面临着传承保护的困境。吴建华决定要复活宋锦,做出有影响力的品牌。

首先,他要解决的就是宋锦的机械化生产。宋锦这个独特的工艺,跟常规的织锦、提花面料不一样,现有的进口织机还不能做宋锦,于是吴建华要对设备进行改造,这也是他开始宋锦织造的一次自我革新。历时4个月,投入2000万元,吴建华带着团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它把织造速度整整提升了200倍!

用宋锦独一无二的面料优势,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吴建华要从布料制造商跨界时尚产业。2014年,吴建华的宋锦亮相在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精细的做工得到了米兰时装周终身荣誉主席Mario Boselli的关注,为他打开了国际时尚的窗口。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农民创业者让中国丝绸时尚全球

吴建华成功地与世界顶级品牌设计师合作,推出了箱包、配饰、家居、定制服装等一系列产品,频繁亮相米兰、巴黎等顶尖时尚活动。吴建华成功地把中国千年宋锦,推上了国际舞台。

身处伟大时代,了不起的中国农民,从来不缺乏拥抱世界的决心和勇气。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份成绩单,凝聚着每位民营企业家的努力,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农村!

时代的车轮从没有停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民营企业,前路可期,未来已来。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