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浦东修文物

2018-09-12 14:30 北京时间

打印 放大 缩小



读懂上海,不仅仅是外滩的风情万种,陆家嘴的傲然耸立,浦东的勃勃生气,还在于那无处不透着历史积淀的里弄文化。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有的壮烈豪放,有的则凄楚委婉;有的如大漠孤烟,有的如小桥流水。杨鹏就是一个与历史建筑对话的年轻人。

杨鹏,一个身高185+的阳光型男。初见他,你不会将他与古建修复这个看似“陈旧”的职业挂上钩。这个山东大汉来上海已经十年,本是建筑系的高材生,前途无量的大工程师,可他却偏偏选择了这个职业。

刚刚三十岁的杨鹏,已经做到了修复工程小组负责人的职位。每天,杨鹏都和六个来自全国各地的90后,同步进行着二十多个浦东新区古建项目的修复工作,整个团队专业严谨,充满朝气,丝毫也不会让人觉察到他们是在从事着一份与“过去”对话的事业。

工作中的杨鹏,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对古建修复的热爱。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各种“神器”:木材密度测量仪、湿度测量仪、航拍器……丰富多样的工具,使得这个曾经代代相传的手艺活多了几分科技气息,也让更精准的测量和修复成为可能。

最近,杨鹏和同事们刚接到一个浦东新区傅雷故居的修缮工程。故居远在郊区,年轻人们却依然干劲儿十足。天空飘着细雨,雨水顺着房檐滴下,溅起花园中青草的幽幽的清香。青石板上刻下了时间的沧桑,斑驳的灰墙留着历史的印记。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像为病人诊治一般。杨鹏说,首先要分析古建破旧的原因,找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才能让古建“修旧如旧”,还原建筑当年的原貌。

杨鹏的妻子来自安徽,也是他的同行,不同的是她主修的是现代建筑,一个着重修复,一个专注新建,他们的工作颇具象征意味地勾连起了浦东的过去和未来。在杨鹏眼中,浦东的未来,应该融合中西方建筑的元素和概念,“城市里一定要留住自己的历史印记、文化印记,这些东西留下来,文明才得以提升和进步。”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上海,有着她国际时尚的一面,亦有着她恬静素朴的一面。这些喧闹繁华中的老房子,承载着历史,也为人们提供着日常生活的空间。正是有了如杨鹏一样的年轻古建修复人默默的付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才得以保护,文脉才得以传承。

责任编辑:伏梦滢(QV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