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阳光打开心扉——汶川地震灾区孩子的俄罗斯记忆

2018-09-11 13:40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俄罗斯远东滨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

有一个地方和中国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就是俄罗斯四大儿童休养中心之一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汶川特大地震后,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邀请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到俄罗斯疗养,

890名中国孩子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在善良和友谊面前打开你的心,请牢牢记住我们简单的口号。就算度过多年,我们会记住‘海洋’的阳光,并大声歌唱。”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十年后,当年受邀到中心疗养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但在俄罗斯的点点滴滴仍让他们记忆犹新。

回顾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点点滴滴。张浪 摄

珍藏的针织雪人

为了让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尽快走出阴霾,

除了安排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还为孩子们

准备了丰富的文娱活动。

体育课、美术课、手工课……

中山大学学生李悦今仍保留着

在手工课上学习制作的针织雪人。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李悦的家乡四川广元青川,

属于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

地震后她家的房屋受损严重。

不擅长手工的李悦在手工课上表现得笨手笨脚,

自尊心极强的她老是因此生自己的闷气。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那是我人生最脆弱、敏感的时候,俄罗斯老师不停安慰我,像妈妈一样一点点教我做好。”

离开俄罗斯前,

李悦找到这位手工课老师,

哭着和她道别。

老师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给了李悦一个拥抱。

再回到俄罗斯,

李悦希望能送给这位老师

一幅自己绘制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图。

李悦至今仍保留着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手工课上学习制作的针织雪人。张浪 摄

李悦说,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经历让她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她希望用这件礼物告诉当初给予她帮助的俄罗斯老师、同学,十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已有能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四川榨菜和大列巴的情谊

为了保证前来疗养的中国学生的营养,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每天为孩子们准备了五顿俄餐。

早餐是美味的大列巴和黄油,

午餐晚餐是美味的俄罗斯炖肉与土豆泥,

此外还有下午茶和宵夜。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第一批前往“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的中国孩子带了大量的四川榨菜与辣酱。此后,每有中国学生前往“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中心的老师们都会为他们准备好榨菜与辣酱。

难忘的生日派对

四川广元学生白小乔的12岁生日在俄罗斯度过。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白小乔回忆,当时室友特意带她去海边散步,回来后俄罗斯的老师们已经给她布置好了生日派对,翻译哥哥为她弹奏了俄罗斯音乐,同学们为她赠送了生日礼物。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为了缓解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的思乡之情,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设置了“中国日”的活动。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小乔说,当天中心为学生们准备了红烧肉等中国美食,中国学生则为俄罗斯的师生们准备了中国歌曲、舞蹈等节目,最后中俄学生还进行了奥运知识问答,一起跳起藏族和羌族迎接宾客的锅庄舞。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供图

十年间从未间断的友谊

十年来,“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和中国学生间的交往从未间断。

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后,有259名芦山地震灾区的孩子受邀来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

2014年,时任“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主任的马尔佐耶夫曾带“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代表团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交流访问。

马尔佐耶夫在四川交流访问期间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有几位曾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过的四川学生特意赶回成都,为“老马”准备长寿面和生日蛋糕。

培训课上,老师正在对学生进行抽问,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张浪 摄

“十年前,这些学生去‘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时身心上多少都带着一些伤痕,有些学生失去双亲,有些学生坐着轮椅。在最困难、脆弱时期向他们伸出援手的人,同学们在心里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

四川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调研员李红林介绍四川学生到俄罗斯的交流情况。张浪 摄

李红林表示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用善良和友谊为灾区学生打开心扉,是身体的疗养,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责任编辑:伏梦滢(QV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