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浙江:因地制宜 重构美丽乡村新图景

2018-04-24 21:13 中央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省自2003年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力支撑浙江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带来实践经验。这个经验是什么?这几天,记者在浙江采访,当地干部群众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构了浙江美丽乡村新图景。

几天前,浙江仙居把全县400多个乡村的建设交给了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王澍的团队,统一进行规划。

如今的规划力度缘于仙居以前走过的弯路。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刚推行的那几年,这里曾搞过一阵“大拆大建”。

有乡愁的老房子被大拆,兵营式的新农房被大建,这也是浙江推行“千万工程”之初出现的问题。

2006年9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媒体上发表了《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一文,提出,注意围绕特色做文章,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大部分乡村在山区。

那时,在松阳人的眼中,留守老人和老房子是乡村衰败的象征。然而,在很多摄影师看来,这却成了镜头里的乡愁。

照片上了网,老村庄竟成了“网红”,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松阳人渐渐意识到,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这些老村庄,正是最大的财富。

怎么发挥好这个核心竞争力?如何精准施策?松阳县的方法是,展开一场“拯救老屋行动”。

在国家文保部门的支持下,松阳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整县推进“拯救老屋行动”的试点县。行动仅两年,140多幢老房子就得到了修缮。

老屋修好了,村庄风貌保住了,原来的空心村重新热闹起来,早已失传的民俗活动重新复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年,浙江2.7万个村庄抓住了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成了一大批“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