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解读⑤|抗风耐寒

2018-02-25 20:51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正文:

字幕:

2018年2月25日晚,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压轴亮相。

24个智能机器人装置载着24块冰屏,在舞台上营造出如痴如醉的梦境。中国智能科技经受住了平昌冬夜里寒风和低温的考验。这背后,是科技团队模拟各种工况,反复测试的辛勤付出。

风洞内面对直径4米的涡扇鼓风,静置和移动状态下在低温环境舱内耐受-25℃的严寒……严苛的实验条件“调教”出智能装备的万无一失。

字幕:为什么要进风洞做实验?

采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工程师 武林

当时(北京)冬奥组委也是在平昌冬奥会的实地进行勘察,因为他们当时发现当地的风速会比较大,尤其在(演出)进出口的位置,风速比较大。他们可能考虑到是不是对他们这个设备会产生风速上的影响,所以他们当时也考虑了进行抗风性能的测试。当时(北京)冬奥组委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大概做了有四、五十种的工况。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呢,我们也是模拟了不同风速下的设备的运行轨迹,以及它的工作情况,然后进行分析,然后对这个设备的改进,或者是在运行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字幕:熊猫玩偶演员能顶住几级风?

现场同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工程师 武林

熊猫(玩偶演员)的测试结果,因为当时在强风状态下我们感觉他(演员)是不太能够站立的。大概测试了几次以后,因为风洞的温度会比较低,然后他穿得又比较少,所以进行了一个简单测试,在4、5级风下可以正常运动,如果风速过高的话,他基本就动不了了。

字幕:冰屏机器人能御几级风?

采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工程师 武林

冰屏机器人当时是考虑了很多的工况,当时(北京冬奥组委)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在强风状态下,能不能正常工作。另外一个,如果在强风状态下,它的运行轨迹会不会发生偏移。这两种工况。基于这两种工况呢,当时它也是做了强风状态下的风洞实验,以及调整了不同的角度。然后在设备运行的过程当中,发现强风状态下风速高于8米/秒(5级风)的时候,机器人的运行轨迹,以及它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很好。所以调整了试验风速,我们将风速调整到8米/秒以下,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字幕:低温实验测什么?

采访: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彭永伦

(北京)冬奥组委委托的低温实验,(切点)包含的是一个机器人的自动移动的系统,叫AGV系统,和它上面有一个车载的屏幕,因为这样一个装备呢,会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场景上应用,也就是说它会在严寒的一个环境下来应用。所以呢,希望在应用之前能找我们这样的技术机构,通过我们的实验环境,对它的性能和表现进行测试。

字幕:低温实验如何操作?

现场同期:北京市质检院排放节能实验室主任 李颖林

这块呢,就是当时咱们测试的场地,机器人主要是在这块场地进行左右平移、前后平移的移动测试,屏幕(冰屏)是架在机器人上面,实时地播放(演出)需要播放的信息,来看显示的状况有没有问题。当时我们首先测试-25℃情况下设备的运转情况,由于温度确实比较低,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屏幕光带也发生了一些小形变,但是并不影响内容播放。随后由-25℃升到了-20℃,这就比较接近咱们真正在平昌进行表演时的室外温度,这个环境下保持了半小时以后,又进行了机器人的移动测试,这个时候机器人并没有发生任何故障,可以按照咱们设定的要求,进行前后左右移动,显示屏依然可以正确和完美地播放显示内容。

字幕:低温实验结果怎样?

采访: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彭永伦

报告就是刚才说的预计测试方案,我们是在-25℃情况下,(测试)外观是否正常,刚才谈到了,外观车载显示屏有光带,稍微有点变形,这是其中的一个测试结果。然后还有就是说它的性能指标,开机之后,我们的机器人,刚才说了,有一些偏差,在低温环境下它会有提醒,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或者叫测试到的这个结果,都体现在我们的测试报告当中。

新华社记者鲁胤、张敬尧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申东昀(QV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