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解读③ |功夫熊猫 萌翻平昌

2018-02-25 20:44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正文:

字幕:

2018年2月25日晚,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压轴亮相。

两只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引导22名轮滑演员穿梭于24块“冰屏”之间,绘出流光溢彩。

“功夫熊猫”身穿的高2.7米、重27斤的特制服饰,正是四川省南充市的地方传统剧种“川北大木偶”特有的演出道具。

字幕:川北大木偶

采访: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 唐国良

木偶剧种全世界很多,但是大木偶只有我们中国四川南充这一家。所以说这一次这种传统大木偶,身高现在是两米多,最矮的也是一米五,一米五、六左右,重的几十斤,四、五十斤,轻的也就是十来斤左右。张艺谋导演要的是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艺术再现的,同时也是高科技那种呈现出来一个四川憨态可掬的,可以像功夫熊猫似的,代表我们科技的一个传统艺术升华的东西。

采访: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大四学生 邢志伟(安徽,24岁)

穿上轮滑鞋在那个场上我已经不是我自己,我就是熊猫。我们在屋里有电视,可能别人都在看电视剧,然后我跟我们那个队友一块就在屋里看动画片,熊大、熊二、《功夫熊猫》那些。

采访: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大二学生 于广水(吉林,23岁)

我们表演的状态要可爱一些,有的身体状态,因为它(熊猫木偶)不是我自己的身体,我要通过它的身体来表达出我的情感。

字幕:为“北京8分钟”量身定制

采访: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 唐国良

我们心里想的最好是有一个二、三十斤,三、四十斤左右,这也不算重。最后的那个人一穿上之后,当时我们也推理,假如在这个基础上再重一点,它肯定影响表演,同时也达不了张艺谋导演要求的那种表演自如。

采访: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大二学生 于广水(吉林,23岁)

整体就是束缚感,感觉就是把你绑起来了让你动,然后你整体的活动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小,然后动作开始可能有点不自然。

采访: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大四学生 邢志伟(安徽,24岁)

一开始那个熊猫道具刚拿来那几天,我们穿(上)那个熊猫(装备)几乎是看不见的,就是盲的。因为整个我的脑袋是在那个熊猫的脑袋里边,熊猫脑袋一直都是亮的,周围的环境都要亮。

采访: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 唐国良

我们在四川找了五个溜冰运动员,滑冰运动员,再穿上,那种灵活劲,那种发光体的感觉,包括再现出来的那种艺术层面的一些钻、旋,包括那个平滑、倒滑的动作。

字幕:从川北走向世界

采访: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 唐国良

川北大木偶(有)300年的历史。在2018年有这么大的国家大事,我们应该去把它完成得更好。所以最后到今天为止应该说张艺谋导演,他是“北京8分钟”的核心人物,核心导演,以他为中心的,用中国人的声音讲中国人的故事。“北京8分钟”,应该说(是以)熊猫(为领舞)在舞台上的8分钟,我相信(会)让全世界人民关注这两个熊猫的动态,他这一辈子是记忆犹新的,因为太漂亮了。

新华社记者鲁胤、张敬尧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申东昀(QV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