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内街道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人居环境提升

2018-01-09 19:1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月9日,西城区召开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千龙网发

1月9日,西城区召开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    千龙网发

千龙网1月9日讯(记者 朱李可 通讯员 张海涛)千龙网记者从2018年西城区“两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内街道实施达智桥片区复兴更新,将条线化、碎片化的小规模“联合连片”更新改造,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人居环境提升。广内街道面积2.43平方公里,下辖18个社区,常住人口9.17万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有三千多年的建制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报国寺、杨椒山祠、长椿寺、沈家本故居等众多文保单位。

二是区位重要,医疗教育资源丰富。广内街道位于西城区中心区域,能够带动区内南北联动发展,也是唯一一个与“三金海”3个街道都交界的街道。辖区内有各类教育机构14家,以及宣武医院、广安门中医院2个大型三甲医院。

三是人口密度较大,但同时具有空间发展优势。多年来,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发展,广内街道也逐渐呈现出城市发展存在产业结构性老化、空间物质性老化与人口老化的中心城区典型现象,亟需通过街区整理、城市更新来推动老城复兴。

2017年3月,按照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广内街道第一时间启动街区整理计划的相关研究工作,抽调7名干部组成课题组,与城市复兴发展集团合作,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定位、绘好蓝图、明确章法,于2017年7月在全区第一家形成了街道层面的街区整理计划初步方案。

2017年9月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后,广内街道又进一步对照新总规的相关要求,对街区整理计划进行了深化研究和不断完善。街巷整理成什么样,要禁得住来自群众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因此,街区整理,就是要在对区域单元进行科学细致划分和全面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整治、更新修补和系统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广内街道街区整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结合实际划分5个街区。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街道按已经实现的规划道路为界限,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辖区2.43平方公里划分为行政办公、教育商业、历史文化、生活居住等5个街区,进一步明确了每个街区不同的功能、特点。

二是深入开展街区诊断与城市设计。从“人口”入手开展街区诊断。街道坚持从“人”本身入手,注重从人口现状、特点和需求的角度入手开展街区诊断分析,目前广内地区存在本市户籍多、三口之家多、老龄化比例高等特点。街道还通过多种方式调查了解居民需求,一方面,地区居民对地区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健身活动、公共文化、生活服务等场所的需求较大等现状。形成具体细致的诊断设计方案。在对“人”的诊断基础上,街道还主要从产业业态、开放空间、街道分类、慢行系统、城市色彩、街区风貌、沿街立面、城市照明、公共艺术系统、标识导引系统等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形成设计思路和整理方案。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根据不同类型的街区空间,更新街区的面貌与功能。如:开放空间系统分析总量是否适宜、居民是否步行可达;街区风貌控制要求建筑样式分类控制、互动协调;街立面控制明确了高度统一、宽度合理、适当多样的标准;城市色彩确定了灰红色、灰蓝绿色等主题色等等。结合新总规深入开展街区诊断设计。去年9月来,街道进一步落实北京城市新总规要求,继续深入进行街区诊断、设计,全面整理辖区文保单位、故居会馆等情况,对比世界城市人口密度研究本辖区情况、分析地区的建筑面积、业态分布与收入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情况,调研整理静态停车信息。比如,在解决老旧小区、胡同平房区停车难的问题上,街道梳理出现有的停车场、54条背街小巷等可停车车位数,全面普查居民实际需求数。根据需求,规划新建或可协调单位资源提供的停车位数。通过科学合理的诊断把脉,为广内街道如何治好大城市病开出一剂良方。

三是叠图集成、统筹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为了更好推进街区整理,街道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背街小巷治理、生活服务业网点布局等数据及点位统筹集成,叠图合一,落在一张图上,做好疏解整治与品质提升的衔接统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四是探索创新模块化统筹更新模式。街区整理不仅要有美好的“蓝图”、精致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提升效果,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受到美好。为了让街区整理计划有序落地实施,我们创新提出了“规模型更新+微更新+菜单式更新”的模块化统筹更新模式。初步规划了5个规模型更新项目、30个微更新项目以及街巷胡同墙面、地面、公共服务设施3类更新菜单。规模型更新有序推进。广阳谷城市森林已经精彩亮相,老墙根百姓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升级改造。微更新从细微处入手,解决群众身边最关心的“小环境”。善果胡同等4处微更新项目已完成,昔日“三角地”变身“空中花园”、公厕与小区围墙间空地变身“美丽棋园”,老旧居民院变身时尚“动力广场”。菜单式更新为街巷长配备了一把“万能钥匙”。疏解整治后的小区、街巷环境如何提升,裸露墙面该如何装饰、地面怎样铺装……面对这些问题,街道也给出了墙面、地面、公共设施3类微更新菜单式的方案选择,让街巷长、社工能够做到在听取群众需求的同时,对照微更新菜单同步提出开展绿化美化、补充便民服务设施等初步计划。同时,对照落实新总规关于“人口、建筑总量双控”的要求,将街区整理计划与常住人口、建筑总量、公共空间挂钩,梳理形成了广内街道未来三年(2018年-2020年)共11大类、25项重点项目。

五是动员引导群众参与街区整理。实施推进街区整理计划,既是一项绘制蓝图、制定规划的工作,又是促进各方参与、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实施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街区整理和社区营造。街区整理计划逐渐形成确立的过程中,街道分别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地区居民四个层面征求意见座谈会,结合各层面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同时,实施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街区整理和社区营造。去年9月正式成为步行街的达智桥胡同,在经过一系列拆违治理、恢复原貌后,胡同停车成为了与胡同环境、居民需求严重不协调的一大问题,与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街道引进了街巷物业管理,多次召开居民理事会协商讨论,最终,协调周边区域为居民解决了停车难题,使达智桥实现了以协商共治的方式成为了无停车步行街。

六是培育街区文化精神。街区文化精神的培育是形成区域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街道注重让街区精神融入到微更新项目中,通过对广义、诚实、思源、感化、善果等老北京胡同名称所蕴含的传统道德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运用城市标识加以呈现,将契约精神、公共责任意识融入到城市部件,实现广内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以此来培育街区文化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推进公众共同参与共享单车文明八条、社会公共责任体系、长椿街邻街文明公约、达智桥步行街公约等文明公约、社会契约建立,唤起公共责任意识,居民、志愿者、商户、辖区单位纷纷参与进来,共同维护自己生活居住的家园。

责任编辑:朱李可(QV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