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之间打打闹闹往往被认为是淘气、恶作剧,但如果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长期倚强凌弱、恐吓胁迫,就不能简单归结为开玩笑恶作剧了。初三学生小华就是因为长期受到同学“小打小闹”式暴力,最终吞下钉子自残。
前不久发生在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生成长状态的高度关注。此次央视报道的极端个案,再次向社会敲响警钟——看似不起眼的“小打小闹”式累积,最终也会引发悲剧。学生之间如果没有文明礼貌、没有互助友爱、没有相互之间的起码尊重,“小淘气”会变成“大淘气”,小问题也会最终变成大问题。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是在玩游戏呢,不必当真。多数小打小闹确是如此。然而正如央视报道的这起案例,少数学生针对某个学生屡屡实施的暴力行为,就并非“淘气”那么简单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受影视剧和网络小说中打打杀杀的剧情影响,动辄进行模仿,将暴力欺凌引入同学之间的交往,一言不和就动拳头,孩子间的宽容度越来越小,同学情越来越淡。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信号。
各地不时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让我们重新反思教育环境问题,除了校园教育环境,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网络教育环境等。成年人该对自身行为节制了——不能听任暴力现象在影视剧和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中蔓延,不能再对“淘气”行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了。特别是家长,不能整天抱着手机刷微信上网玩游戏,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每天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状况,对不良的情绪、不良的行为进行干预。经常性的解疑释惑,会打消孩子心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积郁,使其心灵和精神真正减负,变得轻装上阵、实现轻松快乐。
防范校园欺凌,别对孩子们的“淘气”掉以轻心。老师如此,家长亦如此。如果每次遇到小打小闹、大打大闹问题就为淘气为由对问题少年进行开脱,这不是在护孩子,而是在贻误重要的教育时机,一步步把孩子往歧路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