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365个故事》之老车站

2016-11-04 16:3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的S2铁路线上,有一个站台至今仍保留了百年前的模样。极富年代感的青龙桥车站,它的灰墙红瓦、红色大理石展台、锈迹斑斑的铁道……都见证了京张铁路的百年历史。

车站站长杨存信,坚守青龙桥车站35年至今。这35年里,他也曾想过离开老车站,然而挽留他的不是人,而是铁路本身。通过研究铁路的历史,他感受到了自己所在的车站、所在铁路的历史意义,并将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为平淡的工作增加了许多乐趣。他说,“也许我这一辈子做不成一件大事,但是我会满怀热情,做好每一件小事”。

《老车站》编导手记

编导:林天趣

大喜大悲的片子做多了,这种看似属于情绪慢慢推进、故事娓娓道来的片子,在拍摄之前还真的让我有了不少顾虑,即便拍摄地点再远,我都得去现场看看。从国贸桥出发行驶70公里,在车里窝了2个小时,我终于抵达了这个地处山沟沟里的小车站。

那天北京特别闷热,本以为从车里出来,车内空调的凉爽环境会和车外潮腻的感觉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我下车后,说了一句“爽啊”。青龙桥车站的站长杨存信先生,正好在站台上背着手蹓哒。握手交谈之后,我跟他说,“这儿环境不错啊”,他略带傲娇地回应:“爽吧?到这儿来的人,没一个不说这儿爽的!”

杨存信站长很健谈,车站里的一切事物,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太熟悉了,他说简直熟透了。可以说至今为止,他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出生在这个车站;童年时光,他的父亲同时也是上一任站长,从蒸汽机车里要来了一根冰棍儿,那是他这辈子吃的第一根儿冰棍儿。少年时,铁道电影放映队带他领略了影像的魅力。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他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扳道岔”,师父没怎么教,他就已经完全领会要领……这些年过去了,车站附近的住家、邮局、小卖部都已经消失了,只留下这个车站。

杨存信选择和车站一起留下来。他的父亲当了25年的站长,他在这里又守护车站35年。父子二人在一个车站守护60个春秋,这在中国铁路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我想多听他讲讲关于这35年工作的感受,他认为这35年过得很平淡。或许是由于在这个车站待了太久,铁路职工的工作,尤其是车站站长的具体工作,没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价值。无非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节假日,从早到晚事无巨细的工作细节的不断累积。

相反,当他讲到车站的历史,以及车站里的老物件背后故事的时候,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男女有别的候车室、被水蒸气熏红了的大理石站台边、人字形之字形铁路的来龙去脉、刻有中国古老记数方式的石墩……这些跟铁路行车工作关系不大的事情,反而让他更有精神头儿。

其实,杨存信站长也说,他也曾是个敢闯敢想的少年,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去别的车站转转,总不能在山沟里待一辈子啊!就在这个念头快绷不住的时候,乘客提出的一个跟铁路行车安全无关,却和他工作环境有关联的问题让他脸红了,也就是片中提及的“象”字之争。历史的厚重感让他完全沉淀了下来,也坚定了他守护车站的决心。

我个人做片子的习惯,先选好背景音乐,再进行全片的剪辑。最终3分钟的片子,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往往要选用3首以上的音乐,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挑选、取舍、剪辑,甚至还要再根据编辑时的实际情况更换音乐。然而这个片子的音乐挑选工作,是我花费时间最少的一次。全片的背景音乐名为《车站》,全片只用了这一首音乐。当我在车站内来回行走,熟悉环境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浮现了这段旋律。说是幸运,也算是缘分。

我跟杨存信站长约定,如果明年有时间,我还想再来一次,那时候就不是以拍摄的名义,而是带着家人,来这里好好感受一下老站的魅力。

责任编辑:林海峰(QV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