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故宫经受大雨考验全靠老祖宗智慧?

2016-07-26 08: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7月19日1时至21日8时,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的地面却未出现明显积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这首先得益于古人建筑营造的智慧与匠心。

单霁翔介绍,京城地形北高南低,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也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护城河再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在此基础上,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

单霁翔介绍,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分别坐落在8米多高的工字型三层台基上。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院内地面北高南低,四周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单霁翔说:“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2010年~2016年,故宫每年开展与养护、疏通古雨水沟相关的日常工作有20项左右。2013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系统对临时建筑进行整治,先后拆除59栋彩钢房和大量临时建筑,共计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这不但使紫禁城壮美环境得到恢复,消除火灾隐患,而且纠正了部分建筑占压排水设施、影响排水功能的问题。

单霁翔说:“故宫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相信随着‘平安故宫’工程的顺利实施,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将更加通畅,服务观众的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既定目标。”

责任编辑:央倩(QV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