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访谈《讲述京华英雄》——我讲赵登禹

2016-05-22 10:28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游游。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千龙访谈推出特别策划节目《讲述京华英雄》,今天的主题是我讲赵登禹,讲述人韩鹏,欢迎韩老师,您好!首先跟网友朋友打声招呼!

韩鹏: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韩老师您为什么想说赵登禹的故事,那么多英雄基本上都在您的身边?

韩鹏:这个主要是因为我首先来自丰台区,工作生活都在丰台,赵登禹牺牲的时候也是在南苑,也是咱们现在丰台区的管辖范围,同时他也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第一位牺牲的将领,所以说我选择赵登禹。

主持人:他身上有什么特点特别吸引您吗?

韩鹏:赵登禹,首先在抗日救国时候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有在大的局势下他的沉着冷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熟知的赵登禹特别英勇,包括他的那句“抗日救国军人天职”什么的,觉得说的都是豪言壮语,那他在小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韩鹏:这也是通过宣讲以后,我对他小时候也比较了解,他小时候在13岁的时候就找了他们家乡山东菏泽一个武林高手,拜武林高手为师,三年里说是刀枪棍棒、太极拳、八卦掌都练得小有成就,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

主持人:三年就练了这么多,细听起来每一个都不容易。

韩鹏:对呀,所以说他爱学习,能吃苦,从时间里也能体现出来。

主持人:他长得高大吗?

韩鹏:高大,这是从咱们资料里看,也是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身高也是将近一米九。

主持人:一米九,现在幻想起来就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的形象,身材高大,习武之人,那他当时怎么加入到抗战队伍的?

韩鹏:他当时习了三年武,16岁,也不小了,就和哥哥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从山东走了900多里到陕西投奔了当时冯玉祥的部队,当时说实话,投奔冯玉祥的时候,部队的兵额已经满了,他好说歹说才在佟麟阁的连里当了一个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主持人:副兵是什么样的兵种?

韩鹏:副兵就是管饭不发军饷,并不是正式的士兵。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军饷就是衣服、帽子、水壶这些东西吗?他都没有?

韩鹏:都没有,零花钱都没有,就是能解决温饱,把肚子吃饱。

主持人:那他从小学的那些本事从什么时候开始显山露水的?

韩鹏:这得从1918年有件事,他跟随冯玉祥的部队,当时驻扎在湖南常德,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经常伤人,老百姓弄得都不敢出门了,有一天他上山执行任务看见了这只老虎,他没有放过这只老虎,躲开老虎,把老虎打死了,然后扛下了山。这附近的老百姓一听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都跑过来看这老虎,冯玉祥知道以后,也觉得特别有面子,自己手下的士兵,特意从照相馆请来师傅,让他在打死老虎身上照了张相。

主持人:打死老虎这一想就能想到武松。

韩鹏:对,很有当时那种感觉。 

主持人: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是他的,上面写着民国七年打虎将军,就是他的照片是吗?

韩鹏:对,照片是1918年打死老虎以后就照了,这也有视频资料,后来在他牺牲的时候,1937年,他是冯玉祥的爱将,冯玉祥又把这张照片找出来,回忆当时的事,在上面提了字,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主持人:这是在他牺牲之后提的字?

韩鹏:对,字是后来提的。

主持人:《大刀进行曲》描写的就是当时那个时候的他吗?

韩鹏:《大刀进行曲》应该是再后来的事,是1933年的事,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了,当时鬼子的铃木师团入侵了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关口,确保着平津华北地区的安全,当时29军军部就任命赵登禹为前线抗战总指挥,因为他非常有能力,赵登禹接到命令以后,就派127团增援喜峰口,可是喜峰口当时有利地形东北高地已经被鬼子占领了,赵登禹是率后续部队赶到以后,最终把这个高地夺了回来。3月10日,就是天刚蒙蒙亮,鬼子不甘心,就集中兵力向高地发起猛攻,这个时候赵登禹就是我说的临危不乱,命令将士沉住气,不着急,等鬼子到了跟前才大喊一声杀,这个时候战士才冲出营地,鬼子们已经离得很近,大刀就发挥优势,砍杀不少鬼子,可是当时赵登禹不小心,腿部中了枪,可是他没有后撤,坚持忍着痛,带领部队继续指挥战斗,这一仗打了整整一天,双方的伤亡都不小,看着受伤的战士赵登禹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就想了,不能这样下去,一定得多杀鬼子,替死去的兄弟们报仇,他就带着伤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刚才说3月10日,转过天3月11日夜里,就带领敢死队背着大刀,拿着手榴弹,悄悄地夜袭了鬼子的营地,鬼子不知道,手举大刀的战士冲进营地,鬼子没来得及反应就成了刀下鬼,赵登禹手持两把大刀,本身就练过,左劈右砍,两把刀的刀刃都砍豁了。从那以后,这次战斗砍杀了不少人,炸毁了18门大炮,砍杀了好多鬼子,等于说中国军队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取得的一次大胜,也被人们广为传诵,到现在也是非常有名的喜峰口大捷。 

主持人:我觉得他真厉害,就像您刚才说的,他让所有人都沉住气,一直到鬼子离得很近的时候才冲出去。我觉得在危险的时候,或者在那种时刻能沉住气的人特别厉害,那得有什么样的心智呀。

韩鹏:所以说,这种英雄也不是每个人都做的到,除了有胆量,智商也非常高,综合在一起。

主持人:而且他身体素质一定很强,腿上中弹还可以继续指挥战斗。

韩鹏:身体、意志、品质一样不能少。

主持人:我后来看鬼子们都会戴一个防护的东西,那是什么?

韩鹏:喜峰口大捷以后,小鬼子一提到大刀队,大刀队有名,一提大刀队都不敢出门,还不保险,不放心,睡觉的时候打成一个铁箍大概就这么宽,套在脖子上,就怕大刀队再来夜袭,劈他们的脖子。

主持人:就是为了防护?

韩鹏:就是为了防护,所以不摘了,有点类似现在宠物上项圈的东西。

主持人:因为这个之后他在鬼子那里出名了?

韩鹏:对,通过这件事之后非常出名,有一个作曲家麦新,刚才你开头说的《大刀进行曲》,就是那个时候的那件事之后写出来的,当时就传遍了华夏大地。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他也是在这之后牺牲的?

韩鹏:在这之后等于又发生了一件事,刚才说1933年,转眼到了1937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他们冲破卢沟桥以后,等于7月28日上午就向南苑29军驻地发起了总攻,这个时候赵登禹已经晋升了,当了132师的师长,是南苑方面的指挥官,他在这之前还召集南苑各部官长开会,激励大家说,跟小鬼子打仗,就是你死我活,卢沟桥就是他们的坟墓,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保家卫国的无畏精神,可是受部队装备、人员的局限性,伤亡很大,日本鬼子还是从两侧攻入南苑,这个时候赵登禹还是临危不乱,组织军训团,军训团是当时新来的新生,没有开过枪,还不知道枪怎么使,但是要发挥他们最大的力量,就组织军训团拿上枪,上了刺刀,跟鬼子展开白刃战,但是这个时候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让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但是鬼子通过某些途径,事先得知赵登禹的意图,就提前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加上飞机的轰炸,赵登禹的车子还没有到大红门就被炸毁了,那个时候他已经身受重伤了,警卫就劝他撤到安全的地方吧,这个时候还是不肯,忍着剧痛带领部队反击,这个时候他没走,这个时候又来一枚炮弹落在他身边了,等于他的双腿这个时候就被炸断了,可以说这个时候已经快不行了,在他临牺牲之前,跟警卫说了几句话,跟警卫说,我不行了,但是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好悲伤的,只是老母亲岁数大了,受不了太大的惊扰,你回去替我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儿子是为国死的,对得起祖宗,说完闭上了眼,临死之前说的话也是国家,国家是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赵登禹的故事您可能也讲了很多遍了,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韩鹏:最大的感触就是他这种保家卫国的决心,还有他的精神,无畏的精神,在大局下,危机情况下有沉着冷静的心,综合起来是非常值得现在和平年代人学习的东西。

主持人:听完这个故事,其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赵登禹的女儿现在也有80岁了,我记得有一次采访当中,她说过因为日寇的侵略,她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但是她父亲的精神激励着她从小奋进,她说父亲没有留给她什么金银财宝,但是他遗言当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爱国这两个字,她觉得爱国这两个字是她最大的遗产,就很难想象,她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但是听完您的讲述,包括他女儿的那段回忆,我想爱国这两个字应该是被我们所有人都铭记,所有人都用来记住的。

韩鹏:对,不止是她一个人的遗产,是我们现在和平年代所有人的遗产。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给我们介绍这么多,让我们回忆起英雄的故事,谢谢。

韩鹏: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网友,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责任编辑:刘晓(QV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