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该如何布局比较合理?
赵弘:这次京津冀规划对整个区域做了很好的布局,提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总布局有了下一步怎么推进,有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要强化机制和政策创新,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通过公共政策更好引导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产业对接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知道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不能简单地或者只依靠行政手段,今天面对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很多行政手段已经失去它的条件,已经不能够发挥作用,政府要进行政策创新,通过政策的设计,形成疏解对象愿意出去的动力,减少疏解过程中一些阻力,最后形成疏解的合力,要在政策上、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比如说GDP怎么共享?税收怎么分成?使得疏解地和承接地都能实现共赢,这些问题都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第二,积极创造软硬条件。为非首都功能疏散和京津冀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我们看到目前在疏解当中还有不少困难,这些困难概括为两点,一是交通困难,这是短板,我们还没有形成北京和周边临近的新城、卫星城等等一小时的通行圈,人们出去以后还担心上班时间太长,耗费的精力太多,所以就不肯出去,不愿意出去。假设我们修了市郊铁路,一小时从出家门到进办公室就能实现,那么我们很多资源就可以出去,所以硬件条件要加快建设。二是软条件,第二个短板,就是公共服务。北京的资源出去以后,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高考制度能不能统一,或者怎么统一,减少落差。因为高考一本的录取率,公开资料也显示北京是24.33%,天津是24.52%,但是河北只有9.03%,相差一倍还要多。如果我们的人到了河北去,高考是按北京标准还是河北标准?这老百姓就很担心。
主持人:也比较关心。
赵弘:比较关心的问题,再比如说医疗资源不足,退休以后保险水平,退休以后的养老保险这个水平是河北标准还是北京标准?这些政策问题都需要进行创新和树立。总的原则,缩小差距,使得公共服务基本上均衡化发展,否则北京“虹吸效应“就改变不了,河北就形成了洼地,大树底下不长草,灯下黑,逐步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要扭转这个局面,变成良性循环,至少不能像现在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因为北京的公共服务完备,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机会越多,人才都往这跑,包括河北临近周边的,跑的越多,周边发展又越没有人才,越没有人才越难以发展,落差越大那个地方出点人才就往北京跑,这是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关键要补上两个短板,交通短板和公共服务短板。
第三,选择重点区域,搭建重点平台,处理好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的关系。现在我们疏解非首都功能也谈了很多,也都在推进,但是感觉成效不是我们期望得那么大,主要在于现在积极性都很高,但是河北100多个县市区都希望跟北京对接,但是北京的资源有限,往哪里对接,如果撒胡椒面,全分散,很难有规模经济,规模效益,分散以后很难进行公共服务的配置,我们只能集中在几个点上,比如三五个点,集中配制我们的公共服务。有三五个点集中建设市郊铁路,这样的胡,很快就能把短板铺起来。接下来的产业就可以对接,很多功能也可以更好地转移出去。所以我认为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突出重点,集中建设三到五个卫星城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主持人:您说的这些是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期待。最后想让您对比一下两年前从数据上看北京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建设、城市治理、环境治理等方面,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有哪些变化?
赵弘:从经济发展来看,我们的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可以通过三个角度来看,第一,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和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从0.8进入到0.6,第二产业也有几个点的降低。但是第三产业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原来77.5%提高到79.8%,接近80%。我们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结构,不但看到一、二、三产业结构大的比例变化,还看内部结构,每一个产业内部本身也在不断升级,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高这个方向升级。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这两年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再比如说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了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1个百分点,这几个都是北京要发展,占GDP的比重都在提高,说明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
第二,创新能力在提高。北京这两年,2015年和2013年相比,发明专利申请量提高了30%,授权量提高了70%,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两年提高70%,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中关村技工贸总收入两年提高了33%,这就表明北京创新能力还在不断提高。
第三,能耗、水耗都在降低。比如2014年北京万元GDP能耗比2013年降了5.3%,水耗2015年比2013年下降8.8%,这两个数字是很不容易。因为北京的能耗和水耗在全国省市一级排在第一位。本来水平很高,能耗就很低,在很低的水平上又进一步大幅度降低,这就表明北京的发展质量,能耗水平在进一步提高,能耗在进一步降低。从几个角度刻画吧,因为我们不能全面来刻画,从结构、创新能力、能耗水平都能体现北京经济发展质量在提高。
从社会发展来讲,第一,一批高校正在向外疏解,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比如北京城市学院准备迁入顺义,北京建筑大学准备迁到大兴,或者在大兴建设新校区,北京工商大学在房山建设新校区,表明教育资源也在均衡化推进。第二医疗资源,天坛医院在丰台的花乡整体搬过去,同仁医院在亦庄建院区,北大医院在大兴建院区,友谊医院在顺义建院区,这就表明了我们医疗资源在推进,都按照我们所说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这个方向在推进。
从城市建设和管理角度来看,第一,城市建设,地铁建设在加快,近两年,北京开通6条新的地铁线,2015年又开建6条新的地铁线。目前在建的地铁线大概有15条,这15条全部建成以后,北京的地铁里程已经达到845公里,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第二,在城市管理方面,北京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快管理重心下沉,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环境方面来看,一个是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出台《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提出了北京大气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了几大工程。同时还出台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这个预案大家已经看到,前两个月春节之前就应用过,比如连续三天雾霾,车辆改成单双号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已经出台了。这表明北京在治理环境方面确实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加大了力度。第二开展区域的联防联控。因为北京的环境问题是区域问题,不仅仅是北京市本身的问题,它需要和河北、天津联防联控,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好的机制,我们可以看到在前两个月空气污染严重的时间点里,应急预案里可以看到河北、天津统一行动,这个机制已经建立起来。
总的来看,从统计角度来讲,2015年和2013PM2.5总体上统计天数来讲下降10%,但是这个成绩我们不能看得过大,因为老百姓的期望更高,所以我们看到雾霾天气,老百姓确实感觉希望政府在治理环境方面能够力度再大一些,好的天气多一点,这是老百姓的期望。但是环境问题涉及的问题非常多,PM2.5能不能净的再快点,好的天气能不能再多一点,这确实是我们老百姓共同的心愿。但我们说环境问题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涉及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涉及到整个老百姓出行方式比如汽车等一系列的改变,这个出行方式又涉及到交通体系结构的改变。比如说地铁体系能不能快速建立起来,如果建不起来,完全限制老百姓出行,又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整个交通结构的改变也是一个过程。
总的来讲,我们感觉到目标现在已经明确,思路也比较清晰,顶层设计也已经完成,现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从2014年2.26讲话以后,短短两年时间,北京各个方面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开端,应该说开端良好,成效初显,潜力还很大,我们有信心,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大都市充满信心,我们老百姓也应该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既是变化又是成绩,也是我们接下来可能需要的一种自信、信念和目标。再次感谢您给我们进行了专业解读,谢谢。
赵弘:谢谢网友。
主持人:以上就是本期节目,感谢您的收看,再见。